我的祖国是世界最大的垃圾制造国,网传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超过4亿吨,并且以8%的高速递增。垃圾的处理不善,将严重导致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并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我是一个关注环保的中学生,以前就知道垃圾处理不当会对海洋生物造成灾难性打击。但对于家庭垃圾分类,我只知道衣服可以捐助、有害电池需分开处理。今年7月,上海作为环保排头兵开始依法实施垃圾分类,全网热议“你是什么垃圾”,垃圾分类成为今夏最热门、最关乎百姓生活的身边事。
“奶茶喝完怎么扔垃圾”也成了我们北京中学生非常关心的社会话题之一。作为北京人,我非常关心北京的垃圾分类将会如何推进、如何借鉴上海垃圾分类经验扬长避短。于是今年暑期,我在上海对垃圾分类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主要考察点是上海垃圾分类实施中的问题以及对北京垃圾分类的借鉴意义。
我到上海时,已是7月下旬,受调查社区里垃圾站的志愿者们已经撤离。在和三个小区(普陀区知音苑小区、静安区高荣小区、黄浦区南昌路272弄)居民的交谈中,我感觉上海前期垃圾分类的宣传是很到位的:大家对垃圾分类的原则非常清楚,很多人手机中都有查询的app。白天非扔垃圾时间,我确实没看到违规现象。
不过,我是带着“放大镜”来找问题的,从我有限的视角,上海垃圾分类还有一些不足。
(1)湿垃圾桶没有密封,滋生蚊蝇。居民反映以前湿垃圾不用破袋,现在塑料袋是干垃圾,必须分开扔。结果造成湿垃圾桶附近苍蝇特别多,尤其夏天阳光暴晒下味道很难闻,有的居民认为甚至造成了二次空气污染。例如知音苑35号楼对面的垃圾分类区,湿垃圾桶和干垃圾桶都没有合上盖子,居民走过都不愿意靠近。
(2)扔完湿垃圾的个人清洁问题。在我走访的几个小区中,占地面积大的知音苑和一些比较新的小区配备了洗手池、洗手液,占地面积小的高荣小区有部分垃圾收集点安装了简易洗手池,而南昌路的垃圾收集点就在马路边上,明显没有洗手的地方。上班族们倾倒湿垃圾后没有办法净手。有个白领姐姐和我抱怨说她买了一箱湿纸巾就是为了方便每天扔湿垃圾后擦手。据我所知,大部分湿纸巾本身不可降解,这样为了垃圾分类反倒产生了额外的垃圾。
小学时读过一篇文章,利乐包是可回收物,它的成分75%是纸浆、25%是塑料和铝箔,若能充分分解利用,都是宝贝。所以我特意观察了上海居民如何扔利乐包。
“ 利乐包可用于生产再生纸、垃圾桶、衣架、乒乓球拍等许多物品,但它的回收分解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过程,回收收益低,清洁和分解成本高。当时有个专门回收利乐包的厂商就是因为无法获得稳定的清洁利乐包来源而濒临倒闭。以前中国大部分废弃的利乐包都被焚烧或填埋处理。
70%的居民把利乐包扔到可回收物桶,30%的居民直接扔到干垃圾桶。询问之下,一部分居民不知道利乐包是可回收物,也有居民虽然知道,但因为没有其他的可回收物要扔,就干脆将其一同混到干垃圾中。我发现,即使是被扔到可回收物中的利乐包,基本上也都是未清洁的,这样还算有效回收吗?
在我走访的小区中,仅浦东的一个新小区将玻璃单独回收了。所以目前上海,玻璃单独回收的覆盖面非常小。
上海大部分的商场和超市都只配有“可回收物”和“干垃圾”两个垃圾桶,顾客的湿垃圾该怎么扔?这直接导致我扔了没喝完奶茶时,有些不安好心虚。
在上海期间,我只看到上海火车站和几个便利店配置了湿垃圾桶。但是很遗憾,超市的湿垃圾筒并没有要求顾客分类,顾客可以随意乱扔。我向超市收银员了解设置湿垃圾桶但是又不管理的原因,收银员只说顾客爱怎么扔就怎么扔。可见超市并不能要求顾客真正履行垃圾分类的义务,估计也只能等闭店后进行二次分类。这样设置分类垃圾桶的意义和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在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外,我看到由于医院对垃圾分类有要求,所以病人把垃圾直接拿出医院范围,扔到临街垃圾桶了。塑料袋里的马桶垫圈等清晰可见。环卫工人又没办法辨别垃圾是否被病菌污染、是否属于有害垃圾。
临街垃圾桶里的混合垃圾,需要环卫工作者二次分类,给他们增加了很大工作量。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国际化大城市,在垃圾分类已经立法的情况下,街边垃圾桶的无序乱扔,不仅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也给游客留下了负面示范效应。
上海扔垃圾一般只有两个时间段,各小区略有不同,但是基本都是上班前,下班后。这对于工作时间不固定或是白黑颠倒的上班族就非常不友好。在南昌路272弄,我碰到一个单身护士阿姨,她只要上夜班就赶不上扔垃圾的时间,我见到她时,她手里扔的垃圾已经放了3天,湿垃圾完全馊了。
我:本着学习的态度,在上海拍摄了一周垃圾桶。我发现垃圾分类在小区执行最好,应该是得益于前期的志愿者宣传监督和摄像头取证罚款的震慑力。但在商业、旅游等公共场所,垃圾分类设施不全,监管难度大,所以实际效果并没有宣传得那么好。
结合北京的情况,参考上海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我个人的建议如下,供参考。大家可以一起交流探讨。
借鉴上海的成功经验,除了举报奖励与罚款,还可以定期公布各区、各街镇的综合排名,提高全体市民的环保意识。在旅游景区、重点街道也应该设置志愿者。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该发挥“朝阳群众”们的力量,在重点区域长期推行宣传、监督和执法。
日本和北欧的马路上的垃圾桶都不多。日本大马路上很少看见垃圾桶,一方面有反恐的缘故,更重要的还是日本垃圾分类非常细化,减少垃圾桶的数量,强迫市民把垃圾带回家去分类处理,可以减少环保的管理成本。虽然市民和游客前期会很不方便,但是会逐步养成了垃圾自己分类、不给浪费公共资源给政府添麻烦的环保意识。
中国国情和日本有所不同,但是公共区域的垃圾桶能否通过AI大数据智能计算后放置,减少垃圾桶数量和密度。也相应可以减少垃圾混扔发生的概率。同时大型商场、游乐场、旅游景区可以考虑一定距离设置一个全品类的垃圾分类区域。
湿垃圾(厨余垃圾)能否向居民提供可降解的食品级的密封袋?如果成本过高,那厨余垃圾桶必须是密封的,放置于通风处,且需要定期消毒。尤其要取消北京部分楼宇室内垃圾房的设置,垃圾房阴暗、通风不好,厨余垃圾会对室内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例如我观察到的北京某小区楼道垃圾间,空间狭小,不便进行垃圾分类,和住户的门距离非常近,夏天厨余垃圾的味道经常弥漫整个楼道。
在有条件的区域,可适当政策性鼓励家庭使用简易的厨余垃圾处理设备。这种处理设备并不是网上的厨余垃圾粉碎机,而是初步进行一些简单的生物发酵分解。我认为前期比较现实的是对厨余垃圾进行脱水处理,这样厨余垃圾存储相对卫生和节省空间。
很多发达国家的可回收垃圾分类非常细,比如日本,光纸的分类就有无数种:卫生纸、利乐包、书写纸、课本、食品包装纸等。可回收物并不是每天都要扔,而是固定一个时间固定一个地点,甚至可以固定一个合作企业来回收。
比如前文中说的玻璃和利乐包,可以考虑与专门回收的公司合作,一周定一天来统一回收,既达到了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也逐步帮市民养成精细科学化的环保意识。
在“上海发布”的微信公众号里,我看到好几次,市民留言要求垃圾回收时间加长。考虑到上班时间的差异性,政府是否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垃圾回收时间实行差异化管理,不要一刀切一个标准。
结 语
在上海的一周,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为了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政府将垃圾分类上升到立法角度,这本身就是中国法制社会和经济社会、文明社会的一大进步。相信在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将有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地球。
——北京二中国际部11年级3班 崔珈音
(感谢这位小作者的投稿*^▽^*)
END